钟天铎:甘为艺术寂寞

时间:2013-10-14  点击:2117次  

    如果出不了名,你肯在艺术上花几年时间?20年?10年?还是….?在这个一切快餐化的时代,甘为艺术寂寞的人还有几个?

     初伏,北京,钟天铎。三个自由的名词,一段即将开始的故事。

     钟天铎,本期艺术家人物。1943年生于苏州,祖籍浙江吴兴。初自学西画,后转习中国传统艺术。精山水、人物、花鸟诸画科,同时雅善书法篆刻,并尤长于鉴定书画文物。曾师从唐云,蜚声海内外。钟天铎应邀两度赴日本,三度赴新加坡进行艺术交流,旅居美国六载,其作品深得赞赏。他是“全国中青年书法作品展”的第一,“美国华人艺术家协会”的理事,“纽约文物收藏协会”的总监,“美国东方文化基金会博物馆”的顾问等。

     然而,成功者的桂冠往往是由荆棘编织的,钟天铎获得盛誉的背后是一段写满艰辛的路。

不苦不艺术

     钟天铎少时即偏爱书画,闲时常玩味临摹,以为乐趣。初中毕业后,身为中医的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而小天铎却整天想着考艺术院校。父亲当其不务正业,愤然断绝了所有经济上的支持。“一毛钱也不肯给我。”采访中的钟天铎笑谈往事。那时起,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为坚持自己的追求,开始了自力更生的日子,其中的辛苦自不言而喻。青年时代,性格耿直的钟天铎,不肯曲意逢迎,因而受人排挤,也遭尽了白眼。有一个时期,由于得罪了相关领导,钟天铎的画屡次被从展览上拿下。经济没有保障,作品不被人欣赏,实力得不到肯定,那是钟天铎最不得志的岁月。
     “苦日子是我非常宝贵的财富。”钟天铎如是说,“一个艺术家没吃过苦,没有过深刻的人生经历,他创作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苍白而肤浅的,不会有说服力。有些所谓的艺术家高高在上,过着风风光光的生活,他们的作品常常透着太多的人工雕饰,显得矫揉造作,就好比‘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我骨子里就不喜欢的。”一向洒脱、直率的钟天铎乐观而平和的看待着自己过去的坎坷。磨难出人才,他相信,正是昨天生活中的苦造就了今日艺术上的甜。

大师多谦卑

     钟天铎的成功之路是崎岖不平的,但他同时是令人羡慕的。少年时代曾受到吴中前辈吴琴荪、陈邦福、朱季海、蒋呤秋、朱犀园等人的垂青,获以悉心指导。后遇大师唐云,甚爱其才,收以为徒。钟天铎本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加之名师的点拨,技艺日益猛进。师者的耳濡目染下,他各方面不断提升,积淀了深厚的艺术内涵,也学到了大师的风范。

  “真正的大师都是很谦卑的,他们不虚荣,不张扬,也从不以自己为大师。”谈到曾指点过自己的老师,他满怀敬意的说。钟天铎也是谦虚的。18岁时的他已极具锋芒,当时年逾六旬的书画界前辈见其作品,惊叹到:“我一辈子也超越不了你!”而时至今日,提起当年的赞美之词,钟天铎仍旧认为前辈言重了。

     钟天铎对文字有很深的研究。甲金篆隶楷草行,皆如家珍。先不必说难识的甲骨文,单说秦统一前的文字,字形就颇为复杂。如一个“马”字,即六种写法。钟老师娓娓道来,下笔有如行云流水。其实,习书法之前,他先仔细研读了《说文解字》。不单会写,各种书体的历史渊源,相关故事他早已熟记于心。人们感叹于他的博闻强识,他却只简单的一句话——写字怎能不识字。足见其为人之谦虚及性格之朴实。

且束缚且突破

     钟天铎先生的画师法于徐渭、陈淳、朱耷、石涛、蒲华各家,长于山水、人物、花鸟。风格清雅古朴,大气自然。传统之中亦见其西画功底。曾有人这样评论钟天铎的绘画创作——继承着中国传统的笔性与水墨在宣纸上行走的最佳契点,自由放松,柔婉跌宕。其画多集众名家之长:董其昌的清幽秀丽,米友仁的浑然天成,倪云林的萧散简远,夏圭的坚挺峭秀,唐伯虎的潇洒流畅……


     钟天铎认为,每一次向名家的学习都是一种束缚。先要忘记自己,将本身的特点和好恶掩盖,仔细揣摩人家的东西,反复演练,不逾规矩。然后领会其精髓,寻求突破。如此博采众长,即能自成风格。做艺术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被束缚然后不断去突破的漫长过程,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偷懒不得,心急不得。

     钟天铎学习篆刻从秦汉古印入手,用心临摹,深悟其静穆中包蕴的动态之美,后为玉印,亦承其神韵。在揣摩浙、皖等艺术流派“巧而雅”篆刻技艺的过程中,他练就了涩而不滞的刀法,为一生受用。后又取三代吉金入印,与前者融会贯通,练就出神入化的技法,堪自成一家。他的篆刻不以形式故弄玄虚,不以结字哗众取宠,大气沉稳,凝重质朴,宛如其人。其《受斋印谱》中收入的印章往往寓新于古,富于变幻,值得玩味。

艺术需寂寞

     提到当下艺术界的现状,钟天铎表现出他的忧虑。不可否认,如今艺术似乎是一场热闹的狂欢——门类多,范围广,花样层出不穷,水平也良莠不齐。然而,在这样的盛宴上,有些东西只能用来填肚子,吃过仅有饱腹感却不知其味;有些是餐后甜点,带给人甜而腻的味觉刺激;有些是据说高雅的红酒,到底上不上头要时间来检验;而哪些是真正值得细细品味的佳肴还需后人评说。

     其实,艺术需寂寞。没有底蕴快餐式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昙花一现,经不起考验。同时,对于做艺术的人来说,一个频频出现在各种公众场合的艺术家的诞生,往往意味着其真正艺术生涯的结束。忙着上节目、做演讲自然少有时间专研学问。可是,又有多少不懂欣赏艺术家作品的人,却兴致勃勃的去参加他们五花八门的“艺术人生”呢?艺术不该被娱乐。“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寂寞的,他们潜心研究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品,他们不断完善自身的创作技法。”钟天铎说。他是个罕有社交活动的人,离开专业圈,甚至还算不上一个名人。他40余年如一日,写写画画,雕雕琢琢,只因钟爱,无关其他。

     关于艺术的传承,钟天铎也有他的担忧,在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在明星批量生产的大环境下,一夜成名助长了人们的侥幸心理,年轻人面前摆了太多速成的选择。如果出不了名,你肯在艺术上花多少时间?20年?10年?还是….?在这个一切快餐化的时代,甘为艺术寂寞的人还有几个?

月是故乡明

     钟天铎于1999年移居美国,6年后回到故土,2007年定居北京。钟先生少时即扬名吴中,中年蜚声海内外,却在艺术生涯最辉煌的时刻远渡美国,远离诸如功名利禄之类带来的诱惑,潜心研究书画篆刻。其只为艺术不为名的追求该令多少空头艺术家汗颜!如今再回故土,一颗赤子之心铮铮可见。对祖国文化艺术的发扬和传承,钟天铎有着无限的期待;对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培养和提携,他亦倾力为之。
     与钟天铎结识,幸有另一位艺术家啸古引荐。二人是生于苏州的旧友,也是相识四十余年的故知。谈笑间,两位老师不时情不自禁的用家乡话交流,旁人虽不甚懂,却也为他们绘声绘色的表情感染。此音最动听,月是故乡明。

     洒脱随性,与世无争;平和待人,淳朴真情。他也许就是你某天遇见的一个路人——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斟一杯西湖龙井,唱几段苏州评弹,书与画的韵味化于唇齿间,萦绕在耳际,同样的回味无穷。繁华的都市,林立的大厦,忙碌的街道,现代的装潢……喧嚣纷繁之中,是钟天铎或精雕细琢的专注,或挥毫泼墨的稳健,如水的平淡,如水的汹涌。

     大隐隐于市,大概就是如此吧。

链接:
钟天铎,原名恩惠、恩蔚,室名受斋,曾用名钟洪、汉簃,号受斋、涂客、二可居士。1943年生于苏州,祖籍浙江吴兴。少时以足疾克励自强,即以素描、水彩画见称于吴中。稍长则致力于传统书画,精山水、人物、花鸟诸画科,并雅善书法篆刻,尤长于鉴定书画文物。尝从学于唐云,学识日益猛进,有声于海内外。绘事以写意韵为旨趣,常博涉诸家,转益多师,究心于青藤、白阳、八大、大涤子、蒲作英、吴缶庐诸家。画学用力尤勤,能入其堂奥,学而善变,俱能得其精义,机杼自出。篆刻融合古今,继承发展形成自家风格。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颇得时论好评。又曾应邀两度赴日本、三度赴新加坡进行艺术交流,其作品深得彼邦人士赞赏。已出版有《钟天铎书画集》《受斋印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