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古道不问年 刀耕墨施开寂寞---—记书画篆刻家钟天铎先生

时间:2013-10-14  点击:717次  

Zhong Tianduo is a legend. He comes from the south of Yangze River, and has once stepped into the American where he wrote and painted in oriental styles. As an artist, he is inclined to lead a solitary life for art rather than a life for fame and wealth in this impetuous time. As a painter, he is good at drawing such subjects as landscapes, portraits, birds, flowers, and excellent in calligraphy and seal rubbing ,especially in the appraisal of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他从江南水乡来,带着墨香踏上美国的土地,曾在那里书写东方文化。
他是一个艺术家,在这个浮躁繁华的时代里,不求功名利禄,甘为艺术寂寞。
他精山水、人物、花鸟诸画科,擅书法篆刻,并尤长于鉴定书画文物。
他叫钟天铎,一位淡泊如水的画家。
他拥有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世界:篆刻,书法,鉴赏,绘画,待我们细细品味……

篆刻:
少年意气,十年一剑

钟先生的篆刻之路缘于少年意气,但却始终坚持,一路走来,从未放弃,形成了古质清雅,大气沉着,不入俗流的品质。
其实,说到用心篆刻的缘由,是开始于一个小故事。当年钟先生年少好学,从游于吴中诸前辈间,书画皆小有成。一天,宋季丁先生激其曰:“儒子能作印否?”钟先生少年意气,捉刀即刻“海日楼”三字。宋季丁先生见之,惊而赞其古拙有滋,嘉许之甚,以为以他的天质秉性,必能在印坛有所作为。“海日楼”一印也是钟先生处女作,今复观之,古拙中不乏天趣。当时先生虽未治过一方印章,而学书已有多年,于篆刻寓目亦多,又见老辈伏案铁笔,临时急就竟能得其仿佛。
中国文字随着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钟先生初学篆刻之时阅尽名家碑帖无数,日夜进行研究、分析,各种书体的渊源、历史背景、重要故事,中国文字的发展史与可能被忽略而不为人知的真实部分,他都反复推敲琢磨,精心地作着笔记。汲取古人之精华后,方提笔实践,他擅汉隶,爱其雄健沉浑、开合有度;他好甲骨文与大篆,一口气十余小时写得有源有宿,鲜活隽永。另外,行草、小楷等无一不精,可谓呕心沥血,十年磨一剑。
是的,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
浮躁的时代,我们步履匆匆,奔向或盲目或遥远的目标,眼睛望着远方,停不了步,忘记了怎样回头欣赏古人留给我们的厚重文化,忽略了那沉淀了千年沧桑的文明,而钟先生,隐居于都市,在书斋中淡淡的独自耕耘,坚守着那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

书法:
浑浑瀚瀚,自成丘壑

钟先生的书法,初学时广泛和持久的临摹学习汉以前的碑帖。他临习古人的作品,不仅向古人学习传统的技法、风格,更是一个对艺术的深悟的过程,往往对古人心领神会,不拘泥于点画的外在形似,更注重作品内在的籍蕴之妙。
钟先生的行草,是一种帖学的表现方式,求气韵,求笔势,求格调。但在书写的点画上,他放弃了一味的流畅,而是参用金石笔意,将这种流畅表现得含蓄而沉着,在结体上更注重碑刻篆隶中宏大气局的介入。正因为如此,他的行草作品给人一种相当“另类”的感觉,这种“另类”是融合帖和碑为一体,尤其是在动与静、拙与秀上做了全新的解构。他的作品在形式和风格上应该归于帖学,在书写和质量上则更倾向于碑,所以钟先生行草书法中的动与秀是在点画之内的。
林散之公见其作品,笔赞曰:“有境界,有魄力,浑浑瀚瀚,自成丘壑。”这决不是客套的表扬。应该说林公这个评语一方面是对其艺术方向的概括,另一方面也是给他的艺术取向与追求立定了极高的要求。数十年后,钟先生的作品已然与林公此语“名实相符”,不仅个人艺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同时也给后学者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学书之径。或许,当后人在讨论书法碑帖相合问题时,钟天铎先生的努力与实践必将为其研究者所不能忽视。

鉴赏:
阅尽珍品,谦逊质朴

20世纪80年代,钟先生在家乡苏州开了一家画店,那时候,他已经以书法上的杰出成绩享誉于京城书道,篆刻作品更是得到东瀛南洋藏家的青睐。这间深藏于闹市之中的画店,将时光倒流回了那中华五千年的漫长岁月,开启了钟先生对鉴赏的追求之路,十几年间他阅尽珍品真品无数,无论字画拓片、古瓷、铜器、还是玉石、古壶....他的双手沾了太多太多的高贵、富贵、清贵,自强的韧性使得他稳步攀升。
关于收藏鉴赏经历,这里还有许多让人称道的事情,他曾经与前辈争买一贴到与其交流切磋,最后成为忘年之交;他深受前辈的影响,在自己取得成绩之后,不忘对后辈的提携,让人心生敬佩。
1999年,移居美国。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仍勤奋地实践、对比、思考,并不惜财资收藏流落的国外的中国艺术精品,精心鉴雅,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与碰撞,勇敢面对并承受着来自陌生环境的种种压力,人生的沧桑使得他的生活在传统艺术世界里得到了慰藉,他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绘画:
书画兼工,历久弥新

钟先生早在少年时代学习素描、水彩画,但是伴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他发现这样的艺术其实并不是他所心仪的,“文革”开始以后,传统成了“文革”的对象,他却开始沉潜到传统之中,不断收集金石拓片以供研习。一面养成了收藏鉴赏的兴趣,一面又体古人之心,会古人之法,在实践中孜孜以求,从古代名帖中获得更多对传统的悟性,并且受到宋元画家的影响颇多。
钟先生的绘画形成于其书法篆刻之后,书画兼工,是中国书画史的一个重要传统,看到先生的第一幅水墨画,我就从他身上看到了这种以书入画的品质,书法、篆刻、诗词入画并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沉稳,厚重。
值得一提的是,其师从于著名画家唐云先生的时候,与其说是师生间的教与学,不如说是师徒间对于艺术的一种默契,那时候,唐先生从不指导天铎绘画技法,只给他无数自己的收藏,让其从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临摹学习,而往往天铎挑选出的作品,都是唐先生最为中意的。正是这种极高的鉴赏力也对其后来的绘画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钟先生少时即扬名吴中,中年蜚声海内外,却在艺术生涯最辉煌的时刻远渡美国,远离诸如功名利禄之类带来的诱惑,潜心研究书画篆刻。如今他重回故土,带回一颗经历了世事沧桑的赤子之心。钟先生是幸福的,少年时代曾幸运地受到吴中前辈吴琴荪、陈邦福、朱季海、蒋呤秋、朱犀园诸先生的厚爱与指导,长者的倾囊相授,于聪明善学的天铎而言无疑如鱼得水,使他打实了文学艺术素养的基础。后又受教于唐云先生,也曾是一段翰墨佳话,让人心生羡慕。如今他退居书斋,时常与友人对坐品茗,闲聊世事。他的幸福,是受惠于他的聪慧好学,以诚待人,不浮不作,淡泊名利。现实生活中,我们向往幸福,然而幸福往往在你追求幸福的匆匆脚步中失去,或是被自己的欲望所折磨,或是被生活所逼迫,来不及喘息和停泊,来不及品味自己爱的事物,其实幸福就在心灵欲望停下的一瞬间,让内心拥有一份所求的执着,让生命有一分闲暇的田园,让生活有一份轻松安逸,感受一份坦荡自然,悠然自我。钟先生正是能够摆脱世事的浮躁与繁华,探求一份无心之美,在我看来,他是幸福的,把眼前的名利看的清淡,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终能实现远大的目标,钟先生的深谙、智慧,在如水的淡泊中,自然的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