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名家百科-权威的中国书画名家大百科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颜色:

TOP

毛泽东诗词中的对联(四)
2013-06-13 00:10:01 来源: 作者: 【 】 浏览:285次 评论:0
    野渡苍松横古木;
    断桥流水动连环。
    ——毛泽东《七律·益阳道中》之颈联

  注:毛泽东《七律·益阳道中》[1917年8月]:“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标题“益阳道中”,为萧三所拟。毛泽东和萧瑜在安化逗留了几天后,便向益阳进发,途中遇大雨,毛泽东写了这首七律。从诗的一、二句看,作者离开“远湾”即某个小山村,却遇上突然而降的大雨,似乎无处躲避,在滂然大雨中走了很远,直到石龙关。接下来的颔联当是描写这场大雨的景象。一定很有气势,可惜这两句缺失。颈联描绘的是大雨时途中所见的情景:荒野渡口,无人无舟,只见苍松泻心翠,古木横地;河上的小桥已被雨水冲断,水流湍急,一个漩窝接一个漩窝。后两句“客行此去遵何路?”作者自己问自己,横在面前的这条河是过不去了,那么,往哪儿走呢?还有哪条路可以前行呢?“坐眺长亭意转闲”,暂时不走了,在渡口边的长亭里坐下休息休息,心情悠闲地眺望这一带雨后景色。处变不惊,在困难面前镇定沉着,是诗人性格的一大特点。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之颔联

  注:1935年1月至10月,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排除了张国焘搞分裂的干扰,找到了红军安扎大本营的落脚地,毛泽东正是在这个时侯[10月]写出《七律·长征》这一光辉史诗的。

    金沙水拍云岸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毛泽东《七律·长征》之颈联

  注: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作者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三军。”诗的首联,以豪纵的语势,概括地写出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慨,“不怕”、“等闲”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颔联从红军的视觉写出,将“五岭”、“乌蒙”这两大商峻、广袤的山脉化小,一如粼粼细浪,一如滚动泥丸,正因其小,则反衬出红军形象的高大与万难不惧的精神。颈联描述金沙江畔,雾气蒸腾,云罩山顶,那呈赭红色的斑驳悬崖凌空垂下,极为壮观。大渡河上,铁索桥横系两岸,碗口粗细的铁链青光闪闪。红色为暖色调,见红色而觉暖;青色为冷色,见青光色而生寒。作者借助这种视觉向触觉移易的心理通感现象,写出红军勇过金沙江、飞夺泸定时的从容、轻松的意态,以显示红军临危不惧、履险如夷的英雄本色。尾联直抒红军征服大雪山之后的欢乐收情。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主义的宏伟乐章,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为辉煌的美学总结。

    有田有地皆吾主;
    无法无天是尔民。
    ——毛泽东《七律·忆重庆谈判》之首联

  注: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以举世为之震惊的英勇无畏精神,同周恩来、王若飞一齐飞抵重庆,与蒋介石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这次谈判的时间很长,尖锐、艰巨、曲折、复杂、激烈急辩,唇剑舌枪,针锋相对,在基本立场上各不相让。毛泽东于10月11日飞回了延安,时至1946年之阶段期间,写了这首七律,回忆了这场谈判斗争的情景。这首诗的语言明朗通达,看似平谈无奇,但每一句都有相互针对的双层意思,内容很丰富。首联第一句,针对国民党要求交出军队而言,老百姓成了田地的主人,那些地方不能让。第二句针对国民党要求交出军队而言,蒋介石说交出了军队,共产党可以取得合法地位。毛泽东针锋相对地说:“我们没有交出军队,所以没有合法地位,我们是‘无法无天’。”

  (陆君云 整理)

Tags:毛泽东 诗词 对联 责任编辑:对联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毛泽东诗词中的对联(三) 下一篇毛泽东诗词中的对联(五)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中国书画名家百科-权威的中国书画名家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