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名家百科-权威的中国书画名家大百科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颜色:

TOP

疏属劲草:联律杂谈
2013-06-12 23:55:32 来源: 作者: 【 】 浏览:312次 评论:0
     联律须改革,这似乎已是当今对联界的共识。“诗律不能代替联律”也好象是“联律须改革”呼声中的主旋律。笔者学浅识短,卑微心热,仅以点滴拙见心得,随想乱谈,略表热心。

  一、联律的衍绎

    提起联律,多少年来争吵不少,但联律是由诗律袭承过来这一点是没人否认的,可“诗律不能代替联律”又众口一词。故有很多学者探索新的联律,又很难摆脱诗律的影子。为了摆脱诗律的影子,有学者不惜舍简就繁,另开韵格。

    其实,做为韵文学,诗律与联律的原理是相通的,而对联就是从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衍生出来的,联律袭承诗律应是自然天成的。只不过须进化、改革和完善而已。

    律诗的四种起式,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适合于对联的格式,仅有颔联和颈联的两种格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是五言的延续,以后就仅以五言而论)。也就是说,对联按律诗律格,就只有这两种正格。因平、仄起首句入韵之首联落脚上、下两平声,不合对联规则,尾联律格又完全与颔联相同;平、仄起首句不入韵之首联律格完与颈联相同;尾联律格也完全与颔联相同。

      这样,对联若按律诗律格,就只有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格式(拗体除外)。律诗的颈联与颔联又必需对仗,与对联的要素完全符合,所以说,对联是由律诗的颈联与颔联衍生出来的。作为律诗律句,一般只说“句型”,即如“仄仄平平仄”句型,就不说它的对句,也知是“平平仄仄平”。对联也同理,只说明上联句式,就知道下联句式,可省略不说。故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仄两种句型就是律诗和对联的两种最基本句型。

  二、律格的变体

    分解出律诗和对联的两种最基本句型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仄,再分解一下这两种最基本句型有没有变体。

    先分解“平平平仄仄”的变体“平平仄平仄”。历代虽不承认“平平仄平仄”是五言中的正格,但相延成袭地使用。究竟“平平仄平仄”的律格能够生存的原因和产生的理论依据是啥么?迄今为止没有定论!就连近代诗词格律大师王力先生在其“诗词格律”中也仅以“特殊律格”而一笔代过。
 
    其实,“平平仄平仄”是五言中本句自救的拗就的律格,而不应当是“特殊律格”。与正格相比“平平仄平仄”显然是三,四字平仄颠倒,属拗体。但究竟是三字拗四字去救,还是四字拗三字去救,历代没人说清楚过。实际上,按平仄规律,应是四字拗。因四字是音步,三字不是音步,本就可平可仄,但为救四字之拗,必须改平为仄,是为拗就,不可改动,故也是律格中的不可改动的,合乎常规律格的拗就的固定格式,而不是“特殊律格”! 再分解“仄仄平平仄”的变体,因为它四字拗,三字救,成五连仄;二字拗,一字救,成四连平。这在常规律格里是不允许的,所以“仄仄平平仄”句型分解不出本句自救能合乎常规律格的律格。

    这样,加上平平仄平仄句型,律诗和对联的最基本句型就是三种。

  三、律格使用的规则

    说到律格使用的规则,首先就得说一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概念问题。

    为何要“二四六分明”?就是中文里一般以两个字为一词组,是除单音字外的组成句子和文章的最基本单位,这两两为一的词组,在律诗中应用,就是一个音节,每个音节须同声调,音节与音节之间须变声调,形成了律诗的节奏和顿挫交替。四言句两个音节,五言句两个半音节,余类推。为了顿挫抑扬和节奏的和谐而将每音节的后字称为“音步”,音步是节奏和顿挫交替点,不可错乱,音步若错乱就打乱了律句的步调,破坏了律句的和谐,故二四六音步必须分明。

    再说“一、三、五不论”。为何有“一、三、五不论”之说?就是一、三、五字不在音节的音步上,在不破坏所有音节的前题下,五言一、二音节中的一、三字中,可有一个字不论平仄;七言律句中可有特定的两个字不论平仄。因第一个字在对句中不参于交替,影响不大,第一字平仄不协的情况下,允许三、五字还有一字不论平仄,但绝不允许三、五两字同时不论平仄,因七言是五言的延续,七言中三、五两字同时不论平仄,就等于打乱了五言的所有音步。一个音节的平仄不谐,对整句的顿挫抑扬和节奏的和谐影响不大,若一、三、五个字都可不论平仄,则五、七言句打乱了所有的“音节”,“音节”既乱,“音步”何存?律格即不成为律格了。

    比如按律句,“平平平仄仄平仄”就是打乱了“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的二、三两个音节,仅存第一“音节”,后五言就不合五言中“平平仄平仄”拗就句型的不可变定式,故“平平平仄仄平仄”句型,按律诗律句不可。

    一、三、五字不协律格,称为小拗,小拗在常规律格里,本句不救,对句可救可不救;二、四、六字不协律格,称为大拗,大拗必救,常规律格里大拗在对句里前一字去救。

   常规律格每句里不允许有三平尾,四仄尾和孤平出现,这里所说的常规律格,是以排除“拗律”和“拗句格”而言。(有关“拗律”和“拗句格”情况后边再说。)所以,一、三、五不论,还必须遵照以上规则,而不是可随意一、三、五不论。一般规律是,三连调首字可不论;五言仄起式仅允许首字不论;五言平起式首字不论,即成孤平句,须改三字为平而救,三字不论也须改首字补救;七言仄起式允许一、五两字不论;七言平起式允许一、三两字不论;五言拗就体一个字都不可不论,延伸为七言仅允许首字不论。

  四、“拗律”和“拗句格”

    先了解一下拗体和拗救的定意。
    
  拗体:律诗和绝句不依平仄常格而加以变换者,称为拗体。两联不依常格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拗体诗多见于初盛唐。(摘取自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1987年7月出版的《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448页)

    拗救:诗律术语。在律体诗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凡“拗”须用“救”,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该仄的则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一拗一救,协调平仄,使音节和谐,称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句自救,即狐平拗救。律诗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狐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用平声字来补救。另一类是对句相救,有两种情况。其一,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其二,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摘取自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1987年7月出版的《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448页)

    以上拗救的解释并不完全,因为它并未涵盖了“两联不依常格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的拗救规则的解释。根据大量“拗句格”和“拗律”的救例,本人归纳了拗救的另外几种常规用法和个人研究的新观点(所谓新观点,就是没有文献记载依据,也没有引用别人已发表在报刊或网站上的言论,仅个人观点)。在“拗句格”和“拗律”里,作者一般是为追求拗律的美感而不顾及孤平,并同时应用本句各自为救、对句大、小拗同救,本句大、小拗互救,对句大、小拗互救等多种救法以突出拗律的美感和平衡。“拗律”一般来说没有一、三、五不论之说,也就是说,大、小拗全救才是完美拗律。当然也有小拗不救的特例,但很少见。拗律并不是作者为了意境表达倒不开平仄而采取的补救措施,而是作者为了避开常规律格,探求一种新的律格而故意为之!因历代沿革和理论总结仅注重于常规律格的沿用和总结,虽有少部分名家喜欢使用和探求,但拗律的探求又没有形成规模和总结出规范,特别是明、清两代的韵文学理论大总结,遗漏了对拗律理论的总结,故形成了拗律发展的断代!因而才有“拗体诗多见于初盛唐”之说。

  下面以王维《终南别业》拗律为例解析,以印证以上观点。

   五律《终南别业》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颇:上声[二十哿]
  ○●●●●  ●○○○△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兴:去声[二十五径]胜:下平 [十蒸]
  ●○●●●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行:下平 [七阳]看:上平[十四寒]
  ○●●○●  ●○○●△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叟:上声[二十五有]
  ●○●○●  ○●○○△ 

为了与正格对比,以●表示仄,○表示平,可平可仄字安本五律用声直接表示,后注此字读法。 

  这首诗意在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这首诗既是写景,也是写随遇而安的闲适恬淡之情。

  这首诗现代好多人理解不了其中律格,因为它与常规律格的规则格格不入,四仄、四平尾,孤平句全在,八句中没一句合常规律格的。故都怀疑是古风句而被误收入近体诗中。甚至于有人怀疑是碍于作者的名气才将不是律诗的诗收到律诗中。

   其实它是一首以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格为模式的拗律。现以五律仄起首句不入韵正格(以“平、仄”字表示),与王维拗律对比如下:

  仄仄平平仄
  ○●●●●--  四字大拗,本句三字为救四字大拗而改平为仄,一字补救三字。
  平平仄仄平(韵)
  ●○○○△--  四字大拗,本句三字为救四字大拗而改仄为平,一字补救三字。同时与对句互救。
  平平平仄仄
  ●○●●●--  一、三字本句小拗互救。
  仄仄仄平平(韵)
  ○●○●△--  本句三字救四字大拗,一字补救三字。
  仄仄平平仄    
  ○●●○●--  一、三字本句小拗互救。
  平平仄仄平(韵)
  ●○○●△--  一、三字本句小拗互救,同时与对句互救。
  平平平仄仄
  ●○●○●--  本句三字救四字大拗,一字补救三字。
  仄仄仄平平(韵) 
  ○●○○△--  三字补救对句大拗,一字补救三字,同时与对句互救。

    为何都是前字救后字,而不是后字救前字呢?因为首字一般不参于交错,顿挫感较轻较小,越往后顿挫感越强,越大,交错越严格,取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已之规律也。

    由此看出:拗律整首无一字平仄没着落和不讲究三平尾,四仄尾和孤平,拗律是故意脱离常规律格的。常规律格是不允许有三平尾,四仄尾和孤平出现,所以,拗体诗里的“拗句格”不能和常规律格混为一谈。拗律的规律还没有规范和理论总结的依据,易引起歧义和将人导入盲途,所以本人觉得拗律不适宜联律袭承。这大概也就是大多数人认同“诗律不能代替联律”的主要原由吧。

  五、现代联格规范探讨
  根据以上分析,本人认为,现代联格规范应遵从以下几点:

  1、袭承常规诗律基本句型和拗就句型。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这三式。对句以全替为正格,不违背常规诗律为允许。

  2、变体以常规诗律允许为准绳。

  3、长联以意节断句,以常规诗律允许为准绳。

  4、袭承诗律“借对”、“当句对”、“错综对”等技巧,遵从其允许律格。

  5、放开律格约束,允许以意境表达为主,读法流畅为前题的出句不忌,对句必替的原则。此是为发展、争鸣、探讨而特开,不能与袭承诗律之联律混为一谈,就象常规诗律与拗律不可混为一谈一样。

Tags:杂谈 责任编辑:楹联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国楹联对仗论略 下一篇平平仄平仄句型归入联律的论析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中国书画名家百科-权威的中国书画名家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