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名家百科-权威的中国书画名家大百科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颜色:

TOP

澹月:对联的要素
2013-06-12 23:52:44 来源: 作者: 【 】 浏览:406次 评论:0
  对联作为一种形式独特的文学作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格律性。因此,创作对联应首先掌握格律的知识,研究和把握对联创作的规律和方法,才能创作出对联艺术的好的作品。 

  对联的灵魂与精髓就是对仗。所谓对联的对仗,就是上下联语言的对偶,把同类的、相关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做到字句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称、语意相关、平仄相对,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特征的,才能称作对联。这些特征,也可以归结为六个要素。 

  第一节  字句对等 

  字句相等是指上下联的字数和句数都相等的意思,这是对联的第一个要素。为什么这样 因为对联是声韵文学,是讲究声和韵的。上下联字数或句数不对称时,体现在声韵上也不会和谐。在“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单位门口或牌坊两边都张贴这样两句话:“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这两句话尽管贴在大门两边,或贴在其它大雅之堂,但字数相差两个字,在声韵上就不可能和谐,更谈不上对联的音乐美,所以,这就不能算对联,只是两句口号而已。如果配个七个字的下联:“大海航行凭舵手;中华崛起靠人民”,这就是一副对联了。 

  有些书本上讲,对联的第一个要素是“字数相等”,这不全面。“字数相等”只意味着上联字数总和与下联字数相等,而事实上,对联有短句联、双句联、多句联的不同,因此,不仅要求上下联字数总和相等,而且上下联句子多少也相等,即字相对,句也相对,方成为其对联。现在分别看下面两种情况。 

  一是,短句联。短句联有三五七语的,名为三言联、五言联、七言联,其余可以类推。上下两句组合一对,可以说“字句相等”,也可以说“字数相等”。例如,三言联:“马齿苋”对 “鸡冠花”;“原上草”对“路边花”。 清华大学在1933年的招生考试中,第一次用对联考学生,按招生年级有别而出对联,其中大学一年级出联为“孙行者”,有一个考生对句是“胡适之 ”,对得非常工稳和对称。当时出联题的陈寅恪教授一看到便说:“这个考生一定要录取。”更可喜的是,1987年我国大学招生考试,又出了一个联题:“梨花院落融融夜”,有四个公开对句的答案任选一个。标准答案是:“柳絮池塘淡淡风”。上下两联正是门当户对。所以,在像短句联这样的情况下,说字数相等或字句相等均可。 

  二是,双句联或多句联。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例如,清吴锡麒的自题联: 

  有山有水有亭林,映带左右; 
  可咏可觞可丝竹,怀抱古今。 

  “映带”,景物互相忖托,彼此相连。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咏”、“觞”,指吟咏诗词和酣畅饮酒。“丝竹”我国对弦乐器(如琵琶、二胡等)与竹制管乐器(如箫、笛等)的总称,也用以泛指音乐。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怀抱”,胸襟、抱负。王羲之《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此联深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感染,用笔极为凝练,笔端富有激情,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读来既诱人又感人。这是一副双句联。 

  又如,题四川新都宝光寺弥勒佛联: 

  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 
  我肚皮有这般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个包罗万物,自然百事放宽心。 

  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慈氏”。他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地位极高。我国寺庙中所供弥勒则为五代后梁时的布袋和尚,时人视他为弥勒的化身,遂造塑像供奉。其造型袒胸露腹, 箕 踞而坐,最为醒目。“守分”,安守本分。“安贫”,常与“乐道”连用,谓安于清贫,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是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气”,和睦融洽的态度。“包罗”,包容、容纳。此联文字虽长,但却平白如话,寓庄于谐。作者准确地捕捉了佛像大耳丰颐、口角挂笑、袒胸开怀的造型特点,并由表及里,将笔触深入其内心世界,从而取得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效果。联借弥勒佛之口劝诫世人应笑口常开,乐观豁达,反映了佛家安贫乐道、守虚致静的人生哲学。此联语言幽默,浅易感人,无教义之解说,有襟怀之流露;无佛家之肃严,有世间之诙谐。读之让人深解其意:安分者得快乐,宽宏人少烦恼。这是一副四句联。 

  从上述短句联、双句联和多句联的例子可以看到,对联必须要字句相等。有的对联长达数十、数百字,如云南昆明大观园有清代孙 髯翁 的一百八十字长联,四川灌县青城山山门有一副三百九十四字的长联,钟云舫撰写的江津临江城楼联,全联一千六百一十二字。但,对联不管长短,都具有上下联字句相等这一要素。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律体之有对仗,乃撮 合语 言,配成眷属。”对仗的“仗”是取仪仗的意思,仪仗队总是两两相对,排列得十分整齐。对联也讲对仗,字相对,句也相对,示意完美这一要素。 

  在对联史上,也曾出现过上下联字数不等的对联。据说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有人给他送了这样一副挽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当时人们感到奇怪,便问撰联人:“上联的‘袁世凯’三个字,怎能对得起‘中国人民’四个字 ”撰联人回答说:“袁世凯本来就对不起中国人民么!”这副对联字数不相等乃是作者匠心独运,完全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效果。这是千年才见到的第一副字数不等的奇联。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

  第二节  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另一要素。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或词组必须有相同的词性才能构成对仗。要做到词性相当,首先要弄清楚古人对词的分类。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按照诗的对仗,词可以分为九类,就是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虚词、代词等。古人属对一般把字(词)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所谓的“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看看下面这些字: 

  实字:天、地、树、木、鸟、兽、鱼、花、人…… 

  半实:文、武、威、术、气、力…… 

  虚字(活):吹、腾、升、沉、奔、流、进、出…… 

  虚字(死):高、长、清、新、坚、柔、美、大…… 

  半虚:上、下、里、外、中、间、左、右…… 

  助字:者、乎、然、则、乃、于、也、哉…… 

  从这些字可以看出,所谓的“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所谓的“虚字(活)”是动词。作为的“虚字(死)”是形容词。所谓的“助字”包括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所谓的“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 

  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也就是要求下联的词与上联的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例如: 

  柳塘春水漫; 
  花坞夕阳迟。 

  又如: 

  莺入梅花,似火炼黄金数点; 
  鹭栖荷叶,如盘堆白玉一团。 

  再如, 笔者为南昌市玉带河题联: 

  一脉浮光,玉带蜿蜒萦故郡; 
  三湖映日,银珠璀璨焕新姿。 

  在这几副联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都对得很工整。 

  随着汉语语言文字对偶艺术的丰富发展,对联词性相同的这一对偶要求,不但体现在同一大类词与同一大类词相对,而且还体现在同一小类词相对。尤其是名词,根据传统习惯和对联创作实践,名词可以分为下列主要小类:天文、时令、地理、居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字、植物、动物、形体、人事、人伦等。上下联的词性按这些小类也应当对仗工整。古人作联尤其如此。例如,天对地,雨对风,赤日对苍穹,绿对红,白对青,晨对午,夏对冬,仙鹤对神龙,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愁不尽对憾无穷,瑞草对灵芝,三千对四十,珊瑚对玛瑙,去对来,古往今来对天长地久,等等。现代人作联可以放宽一些,只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相对而言,其它词类虽然也要求互相对偶,但并不十分严格,如不及物动词可以对形容词,人称代词不一定对人称代词,数词可以实指也可以泛指等,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第三节  结构相应 

  所谓结构相应,就是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也就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现看看下面几副对联: 

  万家腾笑语; 
  四海庆新春。

  此联是一副春联,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 

  向海风光,潮声叠韵; 
  通榆气象,春意催联。 

  此联是吉林省通榆县楹联学会成立笔者所撰贺联,上下联的两个分句分别都是偏正结构和主谓宾结构。 

  送祥和旧岁; 
  迎幸福新春。 

  此联属动宾结构。 

  风和日丽; 
  鸟语花香。 

  此联属并列结构。 

  笔挥千古; 
  文汇五洲。 

  此联是笔者题赠《香港大公报》社的联,上下联都是主谓补结构。 

  而下面一副对联在用词和句式结构上都存在问题: 

  春艳百花开满地; 
  时祥万事喜盈门。 

  问题主要出在后三个字上,“开”、“喜”两个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词性不类;在整个结构上,“开满地”是动宾结构,而“喜盈门”是属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 

  可见,上下联相应处的词性、句式一定要相同,其目的是为了使联语意思鲜明,形式上有一种匀称和整齐的美。为了加深印象,再详细分析下面一副对联的结构: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 

  数     量     形     名    动    形     名 

    联合结构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对联字数越多,句子的结构就越复杂,结构的变化也越大,因而对于撰联的技巧要求也越高。词性相当与结构相应又必须结合运用。再来分析明代解缙写的一副对联: 

  墙    上芦 苇  头    重 脚    轻 根    底  浅; 
  山     间 竹 笋   嘴     尖 皮     厚 腹     中   空。 
  名    方   名     名    形 名    形 名    方   形 

  联合结构         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 联合结构    
  联合结构              联合结构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这副对联无论从词性和句式结构上来说,上下联都是对得非常工稳的。 

  第四节  节奏相称 

  何谓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具有节奏性,如山势的起伏,海潮的涨落,人肺的呼吸,以及走路时脚步之起落等等。节奏可以给人以快感和美感。对联属于语言艺术,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节奏性。对联与诗词一样可以吟咏而具有音乐性,所以也具有节奏,也称为音步。所谓节奏相称,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也就是指上下联的句式一样。音乐舞蹈中有三拍子(强、弱、弱),四拍子(强、弱、次强、弱)等,一般地说,对联运用的是二拍子,两个字就是一个音节,有一个停顿,重音落在双数上。例如: 

  莲开宝岛; 
  月满神州。 

  这副迎澳门回归的四言联是二、二句式,即二、二节奏。再看下面这副四言联: 

  说真心话;
  做老实人。 

  此联则是一、三节奏。 

  五言联有两种句式,一种是二、三句式,例如: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还有一种是三、二句式: 

  人无言不信; 
  天有日方明。 

  六言联有四种句式,例如: 

  燕雀应思壮志; 
  梅兰珍重年华。 

  此联是二、四句式,即二、四节奏。 

  震国威开盛世; 
  现身手展宏图。 

  此联是三、三句式,即三、三节奏。 

  风展红旗似画; 
  春来绿水如蓝。 

  此联是四、二句式。 

  义气横空四海; 
  乐年颐世千秋。 

  此联是二、二、二句式。 

  七言联的句式有两种,一种是四、三句式,例如: 

  司马文章元亮酒; 
  右军书法少陵诗。 

  还有一种是二、二、三句式,例如: 

  桃花人面红相映; 
  杨柳春风绿更多。 

  八言联中,二、二、二、二句式比较多,例如,湖南桃花源联: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又如,山东泰山黑龙潭联是二、二、四句式: 

  龙跃九霄,云腾致雨; 
  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也有三、二、三句式的,例如: 

  送旧年,窗花映白雪; 
  迎新岁,喜鹊闹红梅。 

  还有四、四句式的,例如,北京红螺寺叠翠亭联: 

  绿水盈池,菱花镜净; 
  红螺一扇,翡翠帘横。 

  九言联的句式与四言联或五言联相同,例如,下面两副春联: 

  人间传喜讯,一元复始; 
  大地发春华,万木争荣。 

  此联是二、三;二、二句式。又如: 

  万马奔腾,四化宏图展; 
  百花争艳,九洲春色浓。 

  此联是二、二;二、三句式。再如: 

  同心同德,创千秋伟业; 
  克勤克俭,写四化新篇。 

  此联是二、二;三、二句式。 

  十言联的句式与四言联、五言联、六言联相同,有五种句式。 

  一是二、二;二、二、二句式,例如: 

  屈指三秋,天上又逢七夕; 
  齐眉百岁,人间应有双星。 

  二是二、二、二;二、二句式,例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跑马,易纵难收。 

  三是二、三;二、三句式,例如: 

  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近; 
  远山藏图画,回首白云低。 

  四是三、三;二、二句式,例如: 

  要勤奋,要虚心,认真办事; 
  不吹牛,不拍马,诚实做人。 

  五是三;二、二、三句式,例如: 

  想当年,逢人只说三分话; 
  喜今日,向党全献一片心。 

  十一言联、十二言联、十三言联的句式与四言联、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相同。例如: 

  诗酒皆仙,吟魂醉魄归何处; 
  江山如画,月色涛声共一楼。 

  此联十一言联,是二、二;二、二、三句式。又如,成都杜甫草堂联: 

  读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此联十二言联,是二、三;二、二、三句式。 

  依此类推。以上所举的四言至十二言例子,仅是常见的。这些都说明,对联的句式结构变化很大,但无论怎样变化,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上下联节奏必须一致,短联如此,较长的联也如此。如果一副联做到了词性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称,就基本上称得上对仗工整了。在创作对联时,如果不注意结构、句式,就会“失对”。例如: 

  花明柳媚春光好; 
  大江南北庆丰收。 

  粗看这副联好像四、三句式,但分析一下,上下联的结构和句式都不一样。上联“花明”与“柳媚”各为主谓结构;“春光好”为主谓结构,属二、一句式。下联“大江南北”为偏正结构;“庆丰收”为动宾结构,属一、二句式。可见,这副对联的句式不合要求,平仄也失对。 

  第五节  语意相关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所谓相联,一般地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一副对联如果只求形式上的一致,不求内容上的统一,那就会留下拼凑的痕迹,不是好联。例如: 

  反对侵略; 
  学习下棋。 

  又如: 

  电影院中看电影; 
  图书馆里读图书。 

  上述两副联,从文字对偶形式看,词性、句式都对得不错,亦合平仄。但是,它们上下联的语意、内容不相关联,中间缺乏联系,风牛马不相及,不能表达任何意义,所以不能认作对联,只能算是对偶句。我们可以为对联作一个生动的比喻:上下联好像是双峰对峙,或者是二水分流,表面看来,是互相隔离的,但实际上是双峰之间有山脉相连,二水之间有暗泉相通。例如,前面第一副联可以勉强改为: 

  抗击侵略; 
  保卫和平。 

  这样,两句话在形式上是对偶的,在内容上也是相联的。又如: 

  瑞雪红梅增神州秀色; 
  长箫短笛和盛世新声。 

  此联表面上是上下联各写一个意思,但两者内容又是互相补充的,统一在“大好形势”这一意境里,表现了“人寿年丰”的主题。就内容相关或语意相关这一要素,还可以从下面的对联中来体会。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是一副讲学习的格言联,在主题上,上联强调的是勤奋学习,下联强调的是刻苦攻读,上下联都是从正面来讲的,体现了内容密切相关的特征。又如: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此联是杭州西湖岳飞墓联,上下联分别从不同方面来写,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岳飞的悼念之情,语意也是相关的。 

  再如,1992年的一副春联: 

  十三年政策归心,农民放胆; 
  九万里丰收醉眼,华夏扬眉。 

  此联上下联的语意、内容非常关联,且具有时代气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在农村实行允许农民承包土地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之后,又连续六年在元旦发表社论,重申政策不变,农民心中有底,胆子大了,干劲更足,全国连续十三年获得粮食大丰收,真是“政策归心,农民放胆,丰收醉眼,华夏扬眉”,一气呵成。 

  但是,“无情对”却是一个特例,它一定要求“内容无关”,而且越“离题万里”越好。例如: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此联字字对仗,工整无比,内容上分别说的是气象和名酒,大相径庭,造成一种不协调的喜剧效果。 

  第六节  平仄相对 

  对联作为从律诗中脱胎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作为供人们实用和欣赏的文学艺术,自然也应保持律诗的声调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讲究用字的平仄,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造成一种音乐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全联“平仄和谐”,这是对联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于掌握的要素。所谓“平仄和谐”,就是要求上下联相应的平仄相对,一联之内要平仄交替。对联是讲究声律的,所谓“声”,就是指声调,主要是指平仄而言。所谓“律”,就是指平仄分布的规律。我们要把对联做好,就必须懂得声律方面的基本知识。有些对联初学者,不大讲究平仄,或者说对平仄注意得不够。1984年第二届迎春征联评选过程中,王力教授曾特意向评委会强调:“对联一定要讲平仄,平仄不协,就不宜入选。” 

  关于“平仄和谐”的最基本的要求是: 

  (1)古四声与今四声不能混用。四声是汉语音律的具体表现,它是按照汉语发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等特点分为四种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略有不同,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中,以平声字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字都为“仄”;而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是“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是“仄”。古四声中的入声字在今四声中被分别归入去声、上声或阳平中,因此,有些字在古四声中是仄声,在今四声中可能是平声。例如,一、八、国……。在对联的平仄问题上,现在有“现代派”和“传统派”两种不同的意见。目前,在实践创作中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就是“双轨制”,古四声和今四声并存,但不能混用。 

  (2),平仄交替与平仄相对。对联的上下联各联内部平仄要交替,即节奏的安排上,一句中基本上为平仄交替,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而上下互相对应的字,则要求平仄相对,即平仄相反。按照这一规律,上下联内部平仄交替,而上下联之间平仄对立,才能造成回环起伏的旋律,使对联的节奏鲜明和谐、悦耳动听,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例如,纪念湘南起义七十周年联: 

  湘南燃圣火; 
  正义撼神州。 

  此联的平仄格式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又如,2000年新春联: 

  苏岭梅先放; 
  郴城夜未央。 

  此联的平仄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又如,孙中山题双亲卧室联: 

  法雨沾濡松柏茂; 
  春风披拂桂兰香。 

  此联的平仄格式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上三副对联来看,字字讲究平仄,调配和谐,吟诵起来,抑扬顿挫,优美悦耳,给人听觉上的美感。 

  在一些对联的创作中,声调的掌握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允许个别字不是平仄相对,这是根据七言律诗平仄规律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沿袭下来的,但,这也要考虑音步,每一个音步中总是最后一个音节重读,在这些节奏点上必须平仄相对。 

  例如,1984年迎春征联的一副佳作: 

  一代英豪,九州生色; 
  八年业绩,四海归心。 

  此联的平仄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3),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就是上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这是对联创作中必须遵守的。这是因为,仄声字洪亮,有顿挫意,而平声字韵味舒长,有悠扬不尽的韵味,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稳定感。 

  例如,笔者为2005 中国(黄梅)国际楹联文化节所撰贺联: 

  友聚黄梅,三楚人文昭八表; 
  联吟赤县,四时天地兢千姿。 

  上联末“表”属仄声,下联末“姿”属平声。 

  又如,下面两副“对联”: 

  莺歌燕舞; 
  桃红柳绿。 

  国泰民安; 
  人寿年丰。 

  有人说这两副联都是“佳联”,其实是不合格的。第一联上下联最末一个字“舞”和“绿”都是仄声。第二联上下联最末一个字“安”和“丰”都是平声。平仄不相对,没有形成对仗,所以不能称为对联,只不过是字数相等,内容正确的两句话而已。 

  综合上述,为了初学入门,可以定一条“简行易记”的规则,尔后不断深化。那就是:上联单句逢双字平仄交替,多句末一字平仄交替,句末仄声;下联对句逢双字和多句末一字与上联平仄相对,句末平声。还有,独字句或三字以上的专用词语也作为一个音节处理。 

  第七节  撰联禁忌 

  撰联除了要掌握上述六个要素外,还必须注意避免七个禁忌: 

  (1),忌合掌。撰写对联,必须上下联异义相配,方为合格。有人对“词性相同”这一要素产生误解,以为上下同义便是对仗工整,其实是犯了“合掌”的毛病。“合掌”是作联之大忌。什么叫“合掌”呢 两只手掌,本为对称,合而为一相对称便叫“合掌”。“合掌”是比喻上下联的对仗在意义上相似、雷同或差异不大。例如,双忠祠联: 

  志士无双双志士; 
  忠臣不二二忠臣。 

  此联就是一副合掌联。“忠臣”与“志士”、“无”与“不”、“二”与“双”都是同义词。

  又如: 

  散步江滨观浪涌; 
  闲行河畔看波兴。 

  联中“散步”与“闲行”、“江滨”与“河畔”、“浪涌”与“波兴”都是同义词,上下联的内容没有什么区别。 

  再如: 

  兰房生贵子; 
  绣户产麟儿。 

这副佚名传统对联,也犯合掌毛病。联中“兰房”与“绣户”都指已婚育龄妇女之卧室,“生贵子”与“产麟儿”均指得个好娃娃。 

  再看看下面摘录的一些公开出版的新春联,都犯有合掌的毛病: 

  神州 一派春色; 
  祖国 无限生机。 

  大地 春回多秀丽; 
  江山 雪后更娇娆。 

  中华儿女 气盖世; 
  炎黄子孙 志超群。 

  岁 增岁岁风光好; 
  年 复年年气象新。 

  万里戈壁成林海; 
  千顷荒漠变绿州。 

  启后承先 兴大业; 
  开来继往 展宏图。 

  (2)忌不规则重字。对联中,上下联的用字不能不规则地重复。这是对联创作中忌讳的一点。例如,南京师范学院三十周年校庆时,有一副赠母校老师的对联,原稿是: 

  教书教人,功劳见于论著; 
  立言立德,典范深入人心。 

  这副对联重复了“人”字,一位教授建议将联中“人心”改为“心田”,这样就不重字了。但“书”、“言”均为平声,失律。 

  又如: 

  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下联重“世”字,可将“降世”改为“腾宇”。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对于规则重字是允许的,往往也是谴词造句的一个修饰手段。

  例如: 

  半烟半雨江桥畔; 
  映杏映桃山路中。 

  行乐及时时已晚; 
  对酒当歌歌不成。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又如,贺中国楹联报出刊500期: 

  五百佳期期期艳丽期期妙; 
  两行妙句句句清新句句佳。 

  (3)忌失对。撰联时,如上联复用了三个相同的字(如“海”字),下联也必须用三个相同的字(如“山”字)去对,如果少用一个就是失对。再如上联某处用了数词,下联相对处也要用一个恰当的数词去对,否则也算失对。失对更是对联之大忌。例如,消防局联: 

  告急电话:壹玖玖; 
  防火高峰:冬夏秋。 

  上联用了两个“玖”字,而下联相对处用了一“夏”一“秋”,犯了失对的毛病。又如: 

  煤气天然气,气贵能源; 
  家俭国亦俭,俭风宝国。 

  下联两个“国”字,上联相对处用“天、源”两字对,便是失对,而且上平下仄,失律。 

  (4)忌乱脚。对联中,上联必须仄声收,下联必须平声收。如果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乱脚也是撰联大忌。现在有一些联书,如《实用对联大全》等,不少联作是乱脚对联。例如: 

  党恩比海深; 
  人心向阳红。 

  窗花一屋春; 
  对联满院红。 

  一派春风扫残云; 
  万朵梅花迎阳春。 
  
  新叶都自阳春生; 
  壮志尽随善政来。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这些联上下联要么都是平声,要么都是仄声,属乱脚,而且联中多处平仄不谐,严重违律。 

  (5)忌孤平。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的下联中,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往往容易犯“孤平”的毛病。所谓“孤平”,就是指在平脚句里,除句尾是平声字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被夹持在两个或多个仄声之间。如,“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律,第三字不论便只留一个平声,属孤平。这是撰联之大忌。例如: 

  阔步振兴路; 
  喜迎改革年。 

  下联除句尾的“年”字是平声,联句只剩下“迎”字为平声了,这就是犯“孤平”大忌。可改为: 

  国步康庄道; 
  民迎改革年。 

  (6)忌三平尾。所谓“三平尾”,就是下联末尾三字都是平声。这也是撰联之忌,往往为联家所疏忽。例如,新春联: 

  一年春作首; 
  万事公为先。 

  此联意境不错,但下联后三字为平声字,犯了三平尾毛病。可将“公”字改为“德”字。 

  又如,新春联: 

  爆竹声声辞旧岁; 
  红梅朵朵迎新春。 

  下联末尾“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犯了“三平尾”,可改为“报新春”。 

  (7)忌上重下轻。撰联忌上联气盛,下联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例如,长沙衡阳会馆一联: 

  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骚廿五篇。 

  此联立意不错,但有上联气盛下联气弱的缺点。又如: 

  年华大好英雄健; 
  
Tags:澹月 对联 要素 责任编辑:楹联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澹月:对联的特性 下一篇澹月:对联的分类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中国书画名家百科-权威的中国书画名家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