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名家百科-权威的中国书画名家大百科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颜色:

TOP

窑变奇天下 紫翠忽成岚
2013-06-10 09:36:20 来源: 作者: 【 】 浏览:185次 评论:0
  钧瓷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青瓷之一,产地在今河南省禹县,据《禹州志》记载:“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中有镇曰神,有土焉,可陶瓷。”清人《南陶笔记》云:“北宋钧州所造多盆、奁、水盂,花盆器皿”。但也有人认为钧瓷始烧于金代,其根据认为钧州在战国时为阳翟,宋代元丰三年以阳翟居颖昌府,金大定二十四年改钧州,到明万历时因避讳当时统治者之名,改钧州为禹州,今为县名,窑以地名,故钧瓷应在金时创烧①。也有人认为钧瓷烧造与汝瓷的衰亡有着密切的关系②。正因为如此,有不少人曾前往禹县调查,力求在窑址方面得到证实,但由于没有发现真正标准的钧窑作品,也没有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直到1973年河南省博物馆在禹县八卦洞钧台窑址发掘出代表钧窑的作品,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钧瓷创烧于北宋初年③。
  

  钧瓷源出于青瓷,早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代我国就已经烧造原始青瓷了。发展到唐代,制瓷工匠在釉中加入锰、钛等化合物,使之还原变成白地蓝斑,俗称“唐钧” ④。产品不多,但也可以说是我国花釉瓷的萌芽时期。到了宋代这种做法被窑工所吸收,他们在青瓷中加入红铜的成份,然后,利用窑内气氛使氧化铜还原。由于胶体铜分布在青釉中,与氧化铁及含有磷酸硅酸的化合物结合,它的乳浊性和较大的流动性,加上古代半倒焰式窑,炉温的上、下、前、后温度不均匀,不易烧成纯还原铜,故产生了红、黄、绿、紫、青、蓝甚至月白诸色纵横掩映,流纹千变万化的铜红系窑变釉。根据上述诸色所占比例的不同,按其总和效果又可分为玫瑰红、海棠红、鸡血红、鳝鱼红、月白、天蓝以及意想不到的色彩,这便是钧瓷固有的特色。有时釉面在低温烧时发生裂纹,经高温时粘度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补了裂纹而形成蚯蚓走泥纹⑤,更是钧窑的一个特点。
  

  宋代八卦洞窑址出土的瓷器种类繁多,造型别致,其早期的作品接近汝瓷,胎壁较规整、细致、火候极高。胎作灰白色,釉色变化单一,如灰蓝色,接近天青,豆绿,釉光亮细腻,个别器物有小开片,粽眼稀疏。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花盆为主,有葵花式、海棠式、六棱式、长方形,鼓钉洗也较为习见。成套的器皿在底部刻有一至十的数字,以此将花盆或洗子由小到大地排列起来,从而打破了近百年来文献记载的“底有一、二数目字号为记”或“有偶数者为贵”的传说。

  其次有敛口尊、出戟尊、碗、盘、炉、钵,及高足碗之类的造型,其特点是胎壁较厚,大多在0.8-1.5厘米之间,造型端庄,胎质细密坚硬,胎色以灰白胎为主,其次有浅灰、深灰色两种。釉色浑厚,莹润光亮,呈现一种乳浊现象,以天青釉为主,另有月白、红紫相间、碧蓝、豆青等多彩绚丽的颜色。故古人形容其窑变色彩如“飞碧流火色泽欲滴”、“夕阳紫翠忽成岚。”用窑变的颜色构成幻觉美妙的图案,是钧窑最大的成功之处。

  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宋室南迁,随之带走大批北方各种手工艺工匠,从此宋钧也一蹶不振。但在宋钧盛名的影响下,民间于战乱之后为了生活,各地借宋钧之名恢复了钧窑在原始时期的青器——元钧。

  上世纪70年代,笔者前往河南、河北两省调查钧窑窑址百余处,今河南禹县内就有90处之多,至于临汝、郏县、登封、宝丰,以及洛阳以西的新安县,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安阳等地烧钧窑系的产品相当的普遍,禹县神是我国钧瓷故乡,西南60里的大刘山麓有刘家门、张庄、上白峪、下白峪、杨岭砦、石屹尖、槐树湾、茶叶沟等处。郏县同禹县交界处,窑址亦很多,其中以黄道窑、野猪沟、北朝岭三个窑址为最好。

  新安县位于洛阳西,窑址大部分集中在县西北隅,以元代的窑址为最多,如北冶、大石头沟、上弧灯、下弧灯、下寺等处。

  鹤壁集今称鹤壁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西依太行山,周山环抱,有汤河、淇河由西向东穿过。而早期鹤壁集在汤阴县城西北五十里,是汤阴西乡的一个大镇,镇西门外不远处有柏灵桥,此处原立有刻于清乾隆三十七年的“德应侯碑”。碑文大意内容为:“柏灵桥者何?指柏灵而言也。柏灵翁者何也?我汤邑尊也,后封为德应侯,其父兄子侄皆世历显宦,晓风气,识土情,游览斯地,知其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邑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因为庙以祀忘,年久倾祀,重修着再复崩,且留碑记??云云。”从碑文的记载可以得知,当时窑场盛况,以烧窑为生者以万家计。现在柏灵桥下是一条干涸的河,由北往南及西北,有陈家庄、夏家庄、龙家庄、李家庄、邓家庄等几个村子毗邻相连。村口、道边及沟崖到处都是散落的瓷片。这里以烧白瓷为主,其次为白地黑花瓷和钧窑瓷。如陈家庄窑生产的钧瓷,其早期作品胎质细密,坚硬,色呈灰白,天蓝釉细腻而莹润。晚期作品,胎质粗糙,白胎,釉面蓝而无光,气孔较多。

  安阳市西南有南善庄、北善庄。此地有小南海,在小南海岸边有楼上坡遗址,长达50余米的瓷片堆积暴露在岸边。以盘、碗、钵、洗等生活器皿居多,早期产品很少见,大部分是元代作品。胎以白色为主,其次为黄褐色或黄白色,胎质疏松粗糙,内含杂质较多,胎坯厚重,施釉较薄。釉色有天青、天蓝、豆青、灰青、月白等,个别瓷片釉质细腻,玻璃感较强。

  上述元钧大都是就地取材,釉料配方简单。故胎壁较厚、笨重粗糙,内含杂质较多,烧成后胎内有夹砂或气孔现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黄白色、黄色、黄褐色、橙黄色,制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为主,如盘、碗、碟、板沿洗、钵之类的器物。施釉薄厚取决于上釉的技术和生胎强度。一般说元钧施釉一、二遍,因此较厚的釉往往聚集在器内底部,器外施半截釉,下垂如蜡泪状,有时造成釉内含气泡较多,或有些没烧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遗留在釉内形成斑点。更由于炉温掌握不好,使釉的呈色不一,时而过烧熔融极透,有如玻璃一般的晶彻的珠光釉。笔者曾在河南省博物馆见过一片河南省新安县下弧灯元代钧窑遗址采集的砂胎碗残器,内施极美的半透明状天蓝釉,外施半截带蓝紫色兔丝纹的鲜红色窑变釉,釉面光滑明亮,即便以现代眼光看,釉色之美也是难能可贵的。但大多数釉色由于温度不一或温差不一使釉面发生蓝灰、青灰、豆青、灰绿或烟熏成黑色等色调,也有为追逐宋钧施釉效果有意涂上红铜釉,然后虽呈玫瑰色,但不能晕满全身,故有人对元钧的天青釉和紫斑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这两种色釉化学成份除СuΟ外完全相同,СuΟ的含量紫釉为0.33%,而青釉则仅为0.089%,这也说明钧釉的紫斑是有意识涂上去的。制法上,宋代多采用支烧,满釉,故器底遗有细小支钉。元代则采用叠烧,器外半截釉。胎壁修饰不甚规整,底足削旋时,由于刀具斜放,底足里墙外撇,底心较薄,几乎是元代各窑瓷器的共同特点。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为了继承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和物质文明。在禹县——钧瓷的故乡调查研究并发现古代窑址96处之多。在不长的时间内禹县钧瓷厂摸索出了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初步掌握了钧瓷窑变的烧成规律,创造了适应钧瓷烧成的窑炉结构,烧成了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钧瓷窑变釉的朱砂红、茄皮紫、胭脂斑,鸡血红、天青等名贵色彩。近年来先后远销日本、墨西哥、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被国际友人誉为“宝瓷”。

Tags:天下 成岚 责任编辑:木木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黑花”开后“青花”开 下一篇黑陶是这样“炼”成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中国书画名家百科-权威的中国书画名家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