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名家百科-权威的中国书画名家大百科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颜色:

TOP

唐宋清后   各领风骚
2013-06-11 17:46:49 来源: 作者: 【 】 浏览:275次 评论:0

 

明代学者陈继儒在《妮古录》中提出:“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故镜须秦汉,砚必宋唐”。此论点,为明之后乃至当代许多古砚鉴藏家所推崇,甚至视为“至理名言”。对此,我个人认为必须指出三点:一是陈继儒的论点,非常精辟,然他缺乏证据证明。二是陈继儒是明代嘉靖至崇祯年间人士,他对砚的历史看法,只能与前朝相比,但不能预见后世,有时代的局限性。然而,我们当代就有这个条件,既有历朝历代的实物相比,又有理论根据来检验前人的论点。三是对陈继儒论点的看法,决不是简单表示一个“是”,还是一个“否”的问题。它的意义在于实事求是地正确评价古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这也正是检验我们每一个藏砚家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的问题。纵观中华名砚历经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我个人的看法是:“唐宋之砚,前朝无比,元明不及,清朝深化,当代发展。”

 

一、唐宋之砚,前朝无比,元明不及。

 

1、唐宋之砚,以砚石而论。自唐宋以来,对诸多砚石以“细腻、发墨、润笔”等实用性为标准,择优而取,先后比出了四大名砚石(端石、歙石、红丝石、洮河石),可以说“变石为宝,独步天下”。至今中华砚石,名见经传的有130余种,再加上名不见经传的砚石,近300余种。然而,能超过四大名砚的还没有。

 

2、唐宋之砚,以砚型而论。据古籍记载,唐宋雕琢砚之式样,约有70余种,如几何形、仿生形、什物形、暖砚形、抄手形等,它们无不从砚台的研墨、蓄墨、平稳、轻便、清洗等实用之需所制。可以说:“高山仰止,一统天下”。把砚的实用价值,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地步。

 

3、唐宋之砚,以研究而论。盛世兴典籍,有关砚的专著始于宋代。据日本小野氏《砚书文献考》统计,约有七十余种,可以说宋代砚著“旭日初升,光照千秋”。而元明的论砚专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宋代相比,乃小巫见大巫,不能同日而语。

 

4、唐宋之砚,以君王而论。唐代289年,五代53年,宋代319年,在这661年中,凡是喜欢书画的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都是宝之砚台的。其中最突出的有唐太宗李世民、元宗李璟、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以及苏易简、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名流,可以说:“君临天下,砚染江山”。因此,唐宋是中华名砚的辉煌时期。

 

从以上四点,再加上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国力强盛,推行“重文抑武”政策,实行科举制度,掀起了中华民族第一次收藏热,使中华名砚得以普及,成为陈继儒所描述的“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的情景。

 

二、唐宋之砚,清朝深化,当代发展。

 

事物总是朝着历史前进方向发展的,虽然元明之砚不及宋唐,然而到了清代,尤其是康乾盛世,二帝酷爱文房四宝,将中华名砚深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第三次收藏热。到了近现代,又掀起第四次、第五次收藏热。特别是解放后,在党的继承发展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下,对中华名砚的开发、制作、研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

 

1、砚的功能,由唐宋的实用为上,到清以来深化发展到实用与欣赏并重,进而又以欣赏与收藏为主,这是砚的功能性的升华,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其主要原因:

 

(1) 砚自身发展的结果。中华名砚自唐宋以来,制作出七十多种式样,使砚的实用性日臻完善。因此,文人不再满足于砚台单一的实用价值,而向砚的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诸价值深化发展,到了清后就达到了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必然结果。这也是符合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

 

(2) 历史发展的原因。由于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今天的笔、墨、纸、砚作为书写工具,在古时的优点逐步演变为当代的缺点:使用比较繁琐,书写速度不快,携带又比较笨重,它们不及园珠笔、钢笔以及电脑打字来得简明、快捷。因此,文房四宝由古代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演变为当代书法、绘画的专业性的书写工具。中华名砚其实用价值虽然逐步逊失了,然而砚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却在不断地提升,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也是中华名砚历经一千多年来持续不衰的根本原因。

 

2、清后砚雕刻艺术的深化发展,使砚更加多样性、艺术化。宋代米芾曰“器以用为工”。因此,唐宋之砚虽然在造型上式样颇多,但主要还是围绕实用。如唐代的箕形砚,宋代的抄手砚,都是当时的代表作。到了清以来,在继承上不仅有仿古砚,而在雕刻艺术的深化发展上,雕刻家在追求“新”、“奇”、“美”的过程中,又制作出了随意形、自然形的砚台。这是因为他们比较注重砚石的自身结构、形状、石质、石品的特点,突出自然神韵,达到天人合一,天工人工两臻其美的境界。

 

唐宋与清后制砚思想的主要区别:唐宋时期的制砚艺人,视实用性为砚之“灵魂”,把砚石当作一张“白纸”,主观意志强加于客观砚台上,裁成四四方方的各种几何形状,然后制作出实用性很强的砚台来。而清后,特别是当代的雕刻家们,又视艺术性为砚之“灵魂”(关于诠释“砚魂”,笔者有另文),把砚台看作“书本”,首先把它读“懂”了,然后以客观为上,因石构图,以材施艺,由色取巧,在保留砚台的实用性的同时,使雕刻的砚台更加艺术化,更具有观赏性。

 

3、清后对砚的研究更加深入发展,著作众多,内容由表及里,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1) 唐宋论砚专著,不及清后的多。

 

200510月由肇庆市端砚协会组织出版的《端砚大观》,把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的主要论著都辑要出来,为藏砚家做了一件好事。让我们看到唐代只有论砚的诗词,而没有专著;宋代论砚专著有29种;元代只有4种;明代亦不多,只有11种;清代洋洋大观有52种。到了近现代论砚著作不断出版,难以统计,不仅有专家、学者,也有广大收藏爱好者的。书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宋代砚书只有文字,拓片不多;清代不仅有文字、拓片,而且有绘制砚图。如清乾隆钦定的《西清砚谱》,绘图精美,砚形逼真,这比唐宋著作效果好。到了当代,更利用现代化的照相和出版技术,出版的砚著更胜一筹。如199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彩色《西清砚谱古砚特展》,又比乾隆时绘制的《西清砚谱》,更加典雅、精美、清晰。也弥补了古时因没有实物图录、照片,难以鉴别古砚的不足。

 

(2) 唐宋对砚的研究,不及清后深化。

 

入清以来,对砚的研究,从外延进入内涵,由砚的外形到石品花纹,更加深化发展。据200510月出版的《端砚大观》,从“历代端砚著述辑要”内容看,宋代论述端砚的石品花纹只有石眼(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火捺、黄龙纹、翡翠纹(南宋叶樾《端溪砚谱》)、金银线(北宋唐询《砚录》)。而端砚主要名贵的石品花纹,都是入清以来研究发现的。如青花(高兆《端溪砚石考》)、天青(李兆洛《端溪砚坑记》)、蕉叶白(梅山周氏《砚坑志》)、鱼脑冻(吴兰修《端溪砚史》)等,在描述石品时,更加精辟入微、生动形象。

 

当代著名端砚学者刘演良在《端砚的鉴别和欣赏》中,对天青又提出新的观点:“天青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间,由于各种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故说天青是非常难得、罕见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细腻、幼嫩、滋润之处。名贵的浮云冻往往在天青的位置上出现,就显得更名贵”。刘演良把天青的特点,以及与青花的关系,表述得十分清楚,弥补了古代孤立地描写石品花纹的缺憾。当代著名端砚学者谭沃森在《趣谈端砚》中指出:“端砚发展到近代,特别是建国以后,随着砚石的大量开采,石工们发现有的砚石将各种石品互相交错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石品,艺人们将它命名为‘荡’。所谓‘荡’,就是湖的别名。什么样的石品才可以称得上‘荡’呢?‘荡’是多种石品的综合体:里面是鱼脑冻,冻内有青花,冻外是一片蕉叶白,它们均被火捺包围着,而火捺之外却布满天青,看起来像一个开阔的湖面,波纹荡漾,连成一片。如砚池内具有这样的石品,它的欣赏价值之高,可以想见。今天的藏砚家们把有‘荡’的砚,看得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他还指出“《星湖春晓》砚的墨池就有这么一个‘荡’,据专家鉴定,这样好的石品,自有端砚以来,首次发现”。谭文把端砚的石品花纹,又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在歙砚和龙尾砚的研究上,当代的专家、学者李明回、胡中泰、程明铭等先生的论著,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深化和发展,在这里不再一一论述了。

 

4、雕砚人员由唐宋时的工匠型,向清后的雕砚师、工艺师方向发展。

 

唐宋时的制砚其核心是实用,砚型主要体现线条美,这属于工匠的本领。他们虽然缺少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但是只要有制砚的悟性和遵师传授,再加上不断地实践,就能制作出线条流畅的砚台来。因此,唐宋古砚形式最大特点是其基本特征无多大地区差异,时代风格大于地区风格。

 

而入清以来,由于文人介入,使砚雕向观赏性、艺术性方向深化发展。使砚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从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刻风格,都已融入与历史、文学、绘画、书法、金石、雕刻于一体。这就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艺术造诣的雕刻师来承担。工匠与雕刻师相比,如同当代熟练工与工程师之别。另外清代制砚艺术日趋精美,更由于康熙、乾隆皇帝对中华名砚特别热衷有关。清宫御用松花石砚的创始人,就是康熙大帝。而乾隆弘历更甚,他不仅在宫廷内务府设立作坊,精心制砚,而且还到当时江南制砚三大艺术流派:粤派、徽派、江浙派等索求佳砚,并绘制《西清砚谱》传世。使清代砚雕艺术更加精湛、繁缛,品种琳琅满目,洋洋大观。从现在各大拍卖公司所拍卖的古砚来看,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的作品,突破百万元大关的也是清代精品砚。

 

到了近现代,尤其是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注重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发展。在中华名砚方面,先后重新开发了端砚、歙砚、洮砚、松花砚、苴却砚等砚种。大力培养雕砚人材,除各省开展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外,全国先后组织了五次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工作。再加上得天独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雕刻工具,四通八达的网络,使雕砚师如虎添翼,雕刻出更加精湛、如诗如画的砚台来。从而使全国几十种砚石从事雕砚人数之多,产量之大,艺术水平之高,都是历朝历代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相比的,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当代中华名砚,不仅满足内销,并且出口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改变了唐宋时期只有外销瓷器,而没有外销砚台的局面。

 

 作者:陈国源,系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之宝收藏委员会主任、军休干部

Tags:唐宋   风骚 责任编辑:xinx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论中国宣纸的艺术特色 下一篇宣笔应是文房四宝中笔的代表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中国书画名家百科-权威的中国书画名家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