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名家百科-权威的中国书画名家大百科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颜色:

TOP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八)
2013-06-10 17:55:52 来源: 作者: 【 】 浏览:424次 评论:0
    【原文】泾县包氏以精敏之姿,当金石之盛,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著为《安吴论书》。表新碑,宣笔法,于是此学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皆备,四也;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

    【译文】安徽泾县的包世臣,以其精明敏慧的禀赋,生活在金石学的鼎盛期,尝受邓石如所传笔法,独得其精髓。他查阅了大量的珍秘藏书,写成了《安吴论书》一书。在书中他表彰新碑,宣传笔法,就这样,他的理论在书坛产成了极大的影响。到了咸丰、同治时代,碑学广泛传播开来,连一般的儿童和僻远的荒村,也没有不谈论北朝碑刻和摩写魏体书法的,因为时代的风尚已经是这样的了。

     今天想去尊崇帖学,但帖本已被翻刻得太不像样了,不得已去尊崇碑学;本想去尊崇唐代的碑刻,但唐碑已被磨损得太不像样了,不得不去尊崇南、北朝的碑刻。尊崇的原因,不是因为南、北朝碑的古老,而是因为其笔画好,神采飞扬,便于临摹,这是第一点;可以用来考察隶、楷书的演变过程,这是第二点;可以用来考察后来书法发展的源流,这是第三点;唐碑讲究结构,宋碑追求意态,六朝碑刻却各种风格都齐备,这是第四点;用笔舒展沉毅,雄奇峻峭的点画时时可见,应接不暇,这些实在是唐、宋碑刻所不具有的,这是第五点。有这五点原因,难道还不值得尊崇吗?

    【解读】书分南北的最早提出者,当推赵孟坚。其在《论书》中明确指出“晋宋而下,分而南北。”延至清初,冯班也有“画有南北,书亦分南北”之说。到阮元始撰专文论之。包世臣复接力阮元,著《艺舟双楫》(即《安吴论书》),煽焰扬波,力主北碑。康有为接踵包氏,著《广艺舟双楫》,集碑学之大成。包氏在《艺舟双楫》中,对北碑书法倍加推崇,赞誉有加。其言“北碑画势甚长,虽短如黍米,细如纤毫,出入收放,俯仰向背,避就朝揖之法备具。起笔处,顺入者无缺锋,逆入者无涨墨,每折必洁净,作点尤精深,是以雍容宽绰,无画不长。”又说:“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复说:“北朝隶书(此处指真楷),虽率导源万篆,然皆极意波发,力求跌宕。凡以中郎既往,钟、梁并起,各精巧妙,门户益开,踵事增华,穷情尽致。”此种言论,无疑对后来康有为的尊碑思想是一种强力开启。

    包世臣不仅是一位书法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大家,尝自诩为羲之之后第一人。包氏书法,师承邓石如。邓氏精研篆、隶、北碑,包氏受其影响。尝自述其书:“余性嗜篆分,颇知其意,而未尝致力。至于真、行、藁草之间,则不复后人矣。”可见其对自家书艺的自矜。包氏早年学书,用心在唐、宋人,中岁后尚习北碑,于篆、隶上所下功夫,确乎“未尝致力”。而观其所作真、行、草诸书体,则多有篆、隶笔意,故知包氏“颇知其意”之说非属虚语。

    康有为倡碑抑帖,卑贬唐、宋的理论,在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实已早发先声。包氏的依据是:“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多板刻。”康氏用以发展,语虽存异,而精神着力处,实出一辙也。

Tags: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 译解 责任编辑:书法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西狭颂》:雄浑宽博 疏宕瑰丽 下一篇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九)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中国书画名家百科-权威的中国书画名家大百科